本文转自:苏州日报
乐学善学在漕湖蔚然成风,已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苏报记者 大 秋 实习生 盛 淼
如何满足老百姓对于学习、对于幸福的追求?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个老百姓的自我追求。在相城区漕湖街道,职场上年轻人的“夜校热”,“银发族”爱上老年大学,工人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这样的场景也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生动注脚。
如今,漕湖街道正以更多“看得见”的举措,把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落实到“最后一公里”,按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快进键。
落实“最后一公里” 打造家门口的课堂
8月8日上午9点,漕湖街道永昌泾社区老年大学书画教室里,毛笔轻触宣纸,墨香在空气中弥漫。74岁的杨文斌端坐案前,挥毫写下“一堂和气”四个字。退休前他是一名绿化工人,和绿化苗木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如今的他每天上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来这里练上两个小时的书法,“我年轻时就一直想学书法,没想到退休后在家门口圆了梦。”
在另一张桌子前,83岁的顾大仙正在临摹“龍”字。“年轻时只上过扫盲班,没机会读书,来了这里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和写法,还有好多字也是在这里才学会的。”她用“很开心”这个词来形容上了老年大学之后的感受。
隔壁的戏曲排练厅里,笛声、锣鼓声与唱腔交织回荡。73岁的卞金林在乐队里既能吹笛子,也可以拉二胡,“能和老伙伴一起登台表演,心里很有劲。”他告诉记者,今年的秋季班他又报上名了。
作为漕湖街道最大的动迁安置小区,永昌泾花苑常住人口超过1.2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就有3200人,占比近三成。作为苏州市2023年民生实事工程“家门口的老年大学”项目点之一,永昌泾社区老年大学位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距离永昌泾花苑居民区步行仅需3至5分钟,真正做到了把课堂嵌入社区、把服务送到家门口。“我们根据老年人的兴趣和身体情况开课,从刚开始的书画、编织、舞蹈、太极拳、戏曲等到如今的8门课程。”该老年大学项目负责人张丽介绍,“课程时间避开了接送孙辈的高峰,免费、就近,内容丰富,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收获‘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这些原先的农村居民虽然搬进了小区,但打牌打麻将还是他们主要的业余生活。”如今在街道工作的沈丽萍,当时是永昌泾社区的副书记,刚开始推动这项工作时也有点忐忑,“在这样的动迁安置小区开办老年大学,会有人来报名吗?”没想到,老年大学出乎意料地受欢迎。据统计,永昌泾社区老年大学自2023年春季班开办以来,已连续开设五期课程,累计近1000人次参与,出勤率高达92%。为了让更多居民都能上老年大学,今年开始出台规定,每人每期最多报3门课。“如今,上老年大学已经成为永昌泾老年人的新风尚!”沈丽萍认为,这在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很大作用。
傍晚,漕湖文体中心热闹了起来,下班回家的丁女士拐进泳池:“我现在可以一口气游100多米了!以前换气总不对,上了几节课,尤其在老师指导下,动作顺多了。”对她来说,坚持上青年夜校的最大动力正是“离家近、随时学”,即家门口就有课,放下包就能上。
自2024年6月以来,漕湖街道青年夜校依托小区内部共享空间、党群服务中心与文体中心开辟青年活动室,把课堂就近落在楼下,把学习场景嵌入社区,让居民“抬脚进课堂、电梯到教室”,真正把优质课程送到家门口。据统计,目前青年夜校已举办9期,招收学员近700人。报名链接在社区群里一发出便被秒抢,以爵士舞为例,原计划15人,因报名人数众多最后不得不扩招至21人。
不仅老年人、青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上课,孩子们的暑托服务也同样“近在咫尺”。今年暑假,漕湖街道暑托服务以“集中式课程化+嵌入式行业性+分布式活动类”多元模式,8个服务点位为青少年打造“家门口”的成长营地,精准解决双职工家庭的“看护难”问题。
从早晨到夜晚,漕湖街道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心,把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质课程和文化活动送到居民身边。如今,乐学善学在漕湖蔚然成风,已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婴幼儿到老年 全民学习赋能全龄成长
8月7日晚,漕湖街道永昌水街人头攒动,“全民健身·活力夏夜”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暨青少年暑托服务结业仪式正如火如荼进行中。舞台上,16个节目轮番登台,集中展现街道各健身团队和暑托服务点的培育成果。青年夜校学员带来的《Jazz+hiphop舞蹈串烧》动感十足,尽显青春活力;老年大学健身团队的《中国功夫扇》将传统艺术与健身完美融合,展现长者风采;各暑托服务点学员的表现尤为亮眼:汤浜社区的《少年》非洲鼓表演节奏明快,孩子们用鼓点传递蓬勃朝气;卫星社区的情景剧《阅读万卷书》生动有趣,展现学习乐趣;漕湖花园二社区的连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压轴节目,以传统舞蹈艺术与红色旋律的结合赢得全场热烈掌声……舞台上,老中青三代同台“闪闪发光”。
这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是漕湖街道全龄公共教育与文体服务的缩影。
老年大学为银发群体提供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平台,这些老年人不仅在课堂上磨炼技能、强健体魄,还在民心茶馆和社区舞台上展示成果,成为邻里互动的重要纽带。老年大学的“24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课程近日还被评为2025年苏州市社区教育优秀课程。
青年群体则在“夜校热”中找到了归属感。漕湖街道依托社区共享空间开设青年夜校和技能夜校,爵士舞、书法、绘画、羽毛球等课程供不应求。一位参与羽毛球课程的90后学员表示,“上班累了一天,这里是我最放松的地方,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流汗、进步,很治愈。”
对于儿童与青少年,暑托服务与托育服务串联起完整“成长链”。这个暑假,各社区开设百余场暑托服务活动,将艺术熏陶、文化素养与安全教育有机结合。汤浜社区的课堂里,孩子们一针一线体验刺绣、扎染;漕湖花园二社区的“青心护苗”暑托班里,科学实验与阅读分享轮番登场;永昌泾社区和下堡社区则开设苏州话学习、昆曲评弹赏析等“苏州记忆”课堂,让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在方言与曲艺中找到归属感。陈女士原本担心孩子难适应苏州生活,却惊喜地发现他在暑托服务的苏州话课堂学会了“倷好”“谢谢”,“现在还会主动跟邻居打招呼了呢!”她欣慰地说。
为切实推进社区早期教育服务,搭建家、校、社互动沟通的桥梁,永昌泾社区、漕湖花园二社区综合运用儿童友好阵地场景以实际行动助力0-3岁儿童健康成长。自2024年10月起,永昌泾社区每周二、周五上午开展0-3岁幼儿早教活动,不断提升家长们的科学育儿能力;漕湖花园二社区“向日葵亲子小屋”作为专属亲子活动阵地,上半年新增多种教具,开展22场亲子乐园活动和4场家庭教育课堂,累计服务家庭超250组次。
截至目前,街道各社区累计开展亲子活动、健康服务、教育课程超100场,覆盖家庭千余组,构建起从婴幼儿到老年的全周期成长支持网络。
如今,漕湖街道搭起跨年龄、跨兴趣的多元课程体系,让学习与生活同频共振,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堂。
叫好又叫座 课程匹配更精准
社区教育是串联邻里情感、涵养生活品质的“民生课堂”,肩负着回应居民多元学习诉求、焕发辖区文化生机的重要使命。而这一服务工作的实效,往往取决于关键一环——课程的筛选与设置。漕湖街道相关部门在为不同群体规划课程时,始终秉持主动求变、积极创新的理念,推动课程体系从传统模式向多元形态拓展,进而精准契合各群体的康养需求、技能提升、兴趣启蒙。
针对青年夜校的课程,漕湖街道团工委在开班前发放了2000余份调研问卷,从学习方式、时间、频率到课程类型全面摸底。一期课程中,瑜伽和爵士舞稳居榜首,随后根据实际需求上线了书法、绘画、游泳、羽毛球等新项目,还专门推出亲子课程,让带娃的年轻父母也能走进夜校。
技能夜校更是精准对接需求。针对辖区电工岗位缺口以及“持证上岗”的硬性要求,街道开设了定向电工培训班:晚上6点半准时开课,下班即能学理论和实操,学员结业即可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并由社区推荐就业。目前,已有37名学员拿到证书,并有2人成功上岗。据悉,近年来,漕湖街道“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立足居民和职工需求,除技能夜校外,还常态化开设机械设计、创业指导、新媒体营销、消防安全、婴幼儿照护等职业技能培训班,结业合格率长期保持在95%左右,切实帮助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渠道。
老年大学同样紧贴老年人的兴趣与实际需求。针对老年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关于接打视频电话、线上挂号等问题,2024年永昌泾社区老年大学开设了智能手机培训班,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适应智能时代。2025年春季开课前,老年大学还根据居民的调研结果新增腰鼓、合唱团等课程。
同时,漕湖街道还不断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今年5月,街道便民事业办与苏州大学合作在文体中心设立全龄段教学点,成为相城区首个苏大社区教学点。首期13门课程涵盖青年夜校等热门项目,累计吸引240余名学员参与,广受好评。青年夜校秋季班还新增爵士舞、八段锦等课程,同时开设健康养生、形体表演等银龄课堂。
为了让“热度”变“长红”,街道各相关部门还建立了针对教育服务的双向评价和回访机制。“我们每期课程都会进行需求调研,不断捕捉着居民的学习诉求。动态课程调整机制,则确保教育供给始终与需求同频共振。”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让全民学习的热潮始终奔涌不息,也为街道学习型社会建设注入源源不断活力。
大时代资本-2024年配资网最新消息公布-最好的配资平台-股票小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